繁体版 简体版
我的书城 > 历史 > 民国不求生 > 第一百一十七章 井氏兄弟

正当西北红军在雪地中秣兵厉马,积极筹划着下一步攻势的同时,北洋军的西北兵团也终于走出了郑家川之败后的混乱,大军在第一师师长蔡成勋的指挥下勉强回到了榆林城下。

榆林位于陕北高原和毛乌素沙地南缘的交界处,地方相当贫瘠,城内本来就已经驻扎了井勿幕指挥的陕北民军,后来张凤翙又调来陕军一个团增援,根本无力接济北洋军西北兵团这样一支几万人的大军。

此前陕督张凤翙竭西安民力筹措的那一大批过冬物资,又都被红军在郑家川劫走,一座小小的榆林城中,也就满布着士气低落和衣着单薄的北军官兵了。

蔡成勋在阴差阳错之下,成了西北兵团仅存的唯一一名师旅级带兵主官,自然也就接过了原来段芝贵的兵团司令之职。

其实按能力来说,蔡成勋在北洋军里绰号“蔡老虎”,民初这几年时间一直驻扎在绥远、察哈尔一带弹压蒙古叛乱武装,称得上勇猛耐战,能力肯定是比段芝贵强得多。

但蔡成勋现在的情况却不容乐观。

榆林城外风雪大做,民国二年爆发的解放战争已经持续了大半年之久,1913年的历史也走到了年底的尾声,冬雪飘飘,西北冬季严酷的气候正把这支虽然未受重创可军心却已离散的兵团大军逼到了死角。

十多名师旅长被红军生擒活捉……

这对任何一支军队来说都是致命打击,更何况还是北洋军这样极度因人成事的团体。

要知道北洋军的历史和成分都异常复杂,就算是通过“国会纵火案”而大权在握的袁世凯,也不敢说能完全控制这支军队。

最初的北洋新建陆军是清廷在甲午战败以后训练的一支中央军,直属于满清朝廷,而非是湘军、淮军这样由地方官绅自行组建起来的团练武装。清廷先委派胡燏棻,而后委派袁世凯担任练兵任务,是朝廷任命的、空降给北洋军的,所以袁世凯对北洋军的控制力,是不可能像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那样,毕竟后三人组建的湘军、楚军、淮军,最起码都是他们自己一手创建,无论人事还是财政皆出于下,而非出于上。

北洋军则不然。

甲午战败,清廷新建北洋陆军,不可避免要从当时从东北溃逃回来的淮军残部中抽调兵将,所以北洋军某种程度上又可以说是淮军的继承者,这也是作为淮军子弟的袁世凯能够大体上指挥动北洋军的原因之一,当然也是段祺瑞为首的安徽人们形成北洋内部最大派系的原因。

同时,北洋军长期以直隶省为大本营,大量从天津的武备学堂中培养军官,所以地理上接近天津的直隶、山东两省也就成为了北洋军兵员的主要来源地,这就是北洋军中冯国璋为首的第二大派系直系成形之原因。

袁世凯呢?

袁世凯虽然是淮军子弟,但他不是安徽人,虽然是北洋军一直以来的领导者,但他也不是直隶和山东人,而是河南人,甚至袁世凯也没有在武备学堂读过书、执过教,北洋军的军官们都不是袁世凯的门生子弟,而是段祺瑞的门生子弟,这一点就注定袁世凯对北洋军的控制力,即使以旧式军阀的概念来讲,都是比较薄弱的。

为此,袁世凯就不得不采取权术分化的手腕,在北洋军中制造各个派系,以图维持自己的权威地位,结果就是造成北洋军派系林立、因人成事,各部队之间根据派系出身的不同,关系亲密程度也大不一样,而每个师、每个混成旅甚至每个团,根据师旅长的不同,各自关系差异也极大。

所以郑家川之战,表面上看西北兵团只是失去了十几名酒囊饭袋、占着茅坑不拉屎的废物将领,可实际上失去的还有各派系小团体之间原本维系的微妙平衡。

段芝贵固然废物,但他是袁世凯嫡系中的嫡系,袁世凯用他指挥西北兵团,就是因人成事,使他和兵团内各个小团体形成微妙平衡。

现在段芝贵被俘,蔡成勋指挥作战的能力即便强过段芝贵百倍,他也是指挥不动手底下除了第一师以外的其他部队的。

蔡成勋看着大雪地上这支人人衣衫单薄、面貌憔悴沮丧的大军,脸上也只剩下苦笑。

他现在能做的,也就只有带着大军回到榆林城中休整,同时看一看中央政府那边什么时候能再派一个有能力整合兵团的新司令过来。

但榆林城的城门,却紧紧地关闭了起来,城头上还站满陕军士兵,荷枪实弹,就连那几门甲午年以前的破烂洋炮也对准了城下的北洋大军队伍。

空荡的雪原上,折射起耀眼的阳光,城头士兵都眯起了眼睛,手指却始终紧紧地靠在枪械上,代表着北洋军政府与伪国会的五色旗还在西风中缓缓飘卷,就像天上的云朵般时展时舒,不知何时才会跌落。

“到底要不要放北洋军入城?”

陕西都督张凤翙已经在国民党西北党部副主任张钫的陪同下返回西安,现在榆林城中的大小军政事务都是交由井勿幕一人决定。

他看着城中的贫瘠与满目的创伤,再看看城外聚集的成千上万北洋溃兵,心中的想法当然也是十分复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