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我的书城 > 历史 > 民国不求生 > 第十二章 复员战争(五)

原始盐业生产的衰竭是苏北沿海滩涂农业开发的前提。盐业生产衰落原因主要为随着滩涂面积日益增大,位居腹里的场区因潮汐罕至,土淡卤轻,茂草日盛,盐产量逐渐衰减。

如淮南中十场,清嘉庆年间,角斜、富安、安丰、梁垛、东台、何垛、丁溪、草堰、刘庄等十场,共煎盐80万引,而到清末的光绪年间,十场仅有三十多万引,短短八十年间,产量就下降了65%以上。

而且两淮盐场的煎盐方式在林淮唐看来非常落后,成本又高,劳动生产率低,并且盐的产品质量差,销售价格也低。苏北制盐采用的是几千年一贯制的煎煮办法,无法与晒盐技术竞争。至清末也只有吕四等少数盐场的一部分采用板晒的技术。

按照第二师缴获的江苏盐垦材料来看,淮南盐区制盐成本高于淮北晒盐的十五倍之多,同时淮南煎盐所用烧草数量可观,每灶一亭其蓄草供煎之地,须十亩甚至数百亩,更是本重利薄,极大地浪费了土地资源。而如果改为种植粮棉,财利远大于煎盐,还可以大大帮助解决复员军人的生活所需。

更何况两淮灶民的逃亡,也导致从事盐业生产的人员减少,也直接影响盐业生产的发展。社会党从清江浦衙门缴获到的材料里就表明——

“……近年淮南盐产额奇绌,时时脱档,虽由海岸东伸,潮远卤薄,然草荒价贵,实为祸源。灶丁方困苦无告,豪猾又争垦荡田,两害相乘,灶丁逃亡多矣。今草一担,值钱五百文,需两担草煎一桶盐,而商人每桶盐只给钱九百文,人非至昏极黑,孰甘折阅从事者,毋怪煎丁之废煎也……”;

“……灶丁受商虐,其状至惨,吾历诸场,见灶民裸居而草食,胫肘生盐霜皆成腊肉,问其何以不衣布食谷,则日商人层垒盘剥而克扣之,日给粮钱数十分耳。盖范堤邻近之民,役力于灶下者,无不同此荼毒。自盐商视之,曾不若犬豕马牛矣。”

如果能够改盐垦为粮棉的垦屯农业生产,则大部分盐丁、灶丁也可以摆脱盐商的人身控制和极重盘剥,不仅凄惨生活可得到极大改变,而且生计情况势必大大转好。

林淮唐接着分析道:“近年来上海民族纺织工业发展很快,对于原绵的需求非常高,若在苏北滩涂区展开粮棉生产,市场是有保障的。何况前清的盐务官厅被我们用武力消灭以后,苏北滩涂地一千多万亩土地便成为无主之地,我们要利用这片土地,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给予原本生活在上面的灶民一定补偿,并且解决这少许灶民今后的生活着落。”

江苏省境内的土地地价相对较贵,昆山一带地价在三十元左右,苏北地价则低很多,但亦需要十几元钱,按银洋一元作铜钱六吊来计算,苏北一般地价亦在六七十吊钱以上。

而若给予灶民补偿费用,并解决其今后生计,按林淮唐的计算,换算为分摊在每亩土地上的话,等于每亩土地花费三吊钱而已。

林淮唐说:“……按我们的计算,开发滩涂地虽然需要额外投入更多耕牛、种子、农技、水利和农机的开发费用,然而农业开发的大头始终是以土地地价为主要支出项目,在这一项上,若开发苏北滩涂地,支出可以减少到一般情况的二十倍以内,整体计算下来,实行垦屯开发的性价比是极高的。”

林时爽也补充道:“过去清朝对两淮滩涂地有禁垦令,无非是为保盐业生产而已。但现在两淮的盐业生产,是以极其落后的生产方式,占用了过多数量的土地,而且大部分收入都被盐商占有,剩下收入则由于条约限制,要用于偿还辛丑条约的赔款,即便我们利用革命军截留盐余,所剩也没有多少。与其这样,不如大刀阔斧改革两淮盐政,把大部分土地腾出来,用作粮棉垦屯生产,一千八百万亩耕地,取其十分之一数值的耕地,也能完全解决复员军人生活之需了。”

来参加执委会扩大会议的人中,还包括了第三师师长杨若钧。杨若钧是林述庆的部下,镇军出身,籍贯就在苏北的盐城,比其他人更熟悉苏北滩涂区的自然条件。

杨若钧直言:“书记长说得很有道理,但我还有一个问题。据我的了解,苏北沿海滩涂区很大一部分土地,都是近几百年间涨出来的,大概因为成陆时间很晚,所以地里往往含有很多盐分,这种滨海的盐渍土地这能用来种粮植棉吗?”

林淮唐解释说:“杨师长这问题问的很好,过去几百年来都没有人尝试过在苏北大规模开发耕地,并不是因为历朝历代的人就傻,而是当时确实还没人想到有什么成熟的办法能够解决土壤盐渍化的问题。这是一个科学问题,是一个工程技术性质方面的问题,过去几百年间中国人在工程技术和农业技术方面,缺乏足够的科学进步,所以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但今天不一样,我们能直接从海外引进学习外国人的科技成果,我可以向杨师长保证,现在的科学技术完全可以解决苏北滩涂区的土壤盐渍化问题。”

“……我们要在垦区实行土壤改良,实行围垦。筑堤、开河、建闸是解决防潮、防洪、排涝、淋盐的主要方法。我们需要修筑外堤、里堤与格堤,用以保护垦屯农田受海潮的侵袭。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